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秦启联博士等研发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虫病毒杀虫剂,每克原药中病毒含量高达5000亿个病毒粒子,超过同类产品20多倍,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杀虫剂产品,每亩棉田只需2~3克即能控制害虫。
棉铃虫病毒又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的病原微生物。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对其他生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生产的昆虫杀虫剂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登记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但长期以来,棉铃虫NPV必须通过“活体”生产,多项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产业化。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棉铃虫群养技术”,通过改进饲料配方、改革养虫器具等途径,使饲养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通过采用独特的病毒分离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原药中的病毒含量。一举突破了严重制约该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促进世界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产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棉铃虫NPV杀虫剂原药于2004年9月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病毒杀虫剂原药的农药登记证。
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现有棉田面积2100万亩,但新疆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何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地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组织和配合下,2005年起,研究人员开始在兵团的部分团场进行了多点多地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虫病毒杀虫剂大田药效对比试验,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优于常规的化学农药。特别是在化学农药几乎完全杀灭田间棉铃虫天敌的时候,这一病毒杀虫剂对棉铃虫天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使用后能够在自然界中自行降解,不会造成农药残留,连续使用该类产品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突显了其独特的安全、环保优势,已被农业部列入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荐农药品种名单》。2006年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试验示范,使用面积超过50万亩,总体防治效果达80%,减少了近百吨化学农药释放于环境中,生态效益显著。
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可逐步减少和彻底消除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土壤退化、生态失衡、农药残留、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等一系列环境灾害,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明年将在更大的面积上推广应用这一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上含量最高的病毒杀虫剂产品。